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煉鐵釋放大量二氧化碳,有機會「以氫代碳」解決?

人類文明發展至今,鋼鐵及其衍生材料是不可或缺的資源,這讓鋼鐵業不只是重工業,更是重要關鍵工業。然而,生產鋼鐵也會傷害環境,例如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,而導致環保問題。所幸隨著科技進步,降低煉鋼污染的曙光乍現,那就是導入「氫能」。儘管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卻是值得跨世代努力的方向。

 煉鐵為什麼會排那麼多碳?

煉鋼如何進行?為什麼會導致污染?鐵是地球上相當豐富的元素,絕大部分鐵元素卻不是單獨存在,而是與氧結合,以氧化物的形式形成各種鐵礦石。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的林士剛教授解釋,煉鐵的本質就是將鐵礦主成分「氧化鐵」(Fe2O3)還原為「金屬鐵」(Fe)。

開採鐵礦獲得的鐵礦石要變成鐵,製程需要還原劑與熱量。現今絕大部份煉鋼廠,其煉鐵製程的主要反應裝置為高爐,所採用的還原劑與熱量,來自煤炭煉製所得之焦炭。在高爐內將鐵礦石和少量助熔劑等混合物加熱到攝氏 1500 度左右。在此高溫之下,氧化鐵中的氧元素會與煤炭所提供的碳元素結合形成二氧化碳(CO2)而被還原成金屬鐵,於爐頂也伴隨著排出二氧化碳氣體。金屬鐵則受熱溶解成鐵水,蓄積於於爐缸內。鐵水經由出鐵作業排出高爐後,再經過吹氧脫碳和去雜質處理,便能產生鋼液;鋼液冷卻成形後即可得到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鋼鐵產品。

顯而易見,用煤炭煉鐵,最大量的副產品為二氧化碳,這也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。林士剛教授表示,煉製各種金屬其實都有排碳的問題,相比之下,以高爐煉鐵 1 公噸會排放約 2公噸二氧化碳,單位重量的碳排量其實不算高;可是,由於人類對鋼鐵的需求最大,使得全球煉鐵總產量很高,總碳排量也跟著非常龐大。

目前全球鋼鐵業一年約排放 30 億公噸碳,大概占所有碳排 9%。因此鋼鐵業是影響很大的高碳排產業,在全球減碳的趨勢中,受到高度關注。倘若可以減少鋼鐵業的碳排,效益將非常可觀。

煉鐵是主要的排碳源頭之一。

以氫代碳,解決煉鐵碳排問題

煉鐵時,有什麼材料可以替代煤炭呢?性質上講,氫氣是很好的還原劑。如果不用煤炭,改用氫氣來煉鐵,氧化鐵的氧轉移與氫結合,形成的副產品為水,可以避免二氧化碳帶來的環保問題。可惜目前為止「以氫代碳」仍是潛力大於實用,仍有許多實際工業應用的技術障礙需要克服。

如今絕大多數煉鐵產量都出自世界各地的少數鋼鐵廠。林士剛教授解釋,由於煉鐵是以碳還原氧化鐵的本質,煉鐵製程的碳排量占一貫作業煉鋼廠(以鐵礦為原料,產製鐵產品之鋼鐵工廠)之碳排近八成。為了達成全球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,各國陸續設立的碳費與碳稅徵收,以及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等手段,都促使鋼鐵業者改進技術,努力邁向低碳排的綠色鋼鐵製造。

這波工業轉型的過程中,所有鋼鐵廠都面臨成本提升的挑戰,相關產業也將受到廣泛的衝擊!但是擁有技術便能掌握先機,取得成本競爭優勢的國家,才能在這波浪潮中脫穎而出,兼顧經濟與環保考量。

升級智慧高爐,突破氫能煉鐵難題

林士剛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鋰離子電池陶瓷電極材料、超合金與高熵合金設計、鋼鐵冶金等等。前文提到煉鐵,而冶煉常常並稱;其實林教授解釋,「冶」和「煉」是材料工程的兩大面向。冶金與煉製皆為重要的材料科學議題,從石器時代、青銅時代、鐵器時代到現代,任何新材料的突破,都可謂人類文明的躍進。

「冶金」意指透過調整材料的成分與製程條件,達成獨特的晶體結構(相態,Phase)與微結構(例如奈米結構),進而產生希望應用的各種性質,如電性、磁性、光電性質、機械性質、生醫性質。近來討論不少的「高熵合金」,便是以冶金手段探索新材料性質的例子。涵蓋煉鐵在內的「煉製」,則意指由礦物(主要為氧化物)經由還原製程,產生金屬材料。

臺灣的整體碳排中,高爐煉鐵產生的二氧化碳占比達到 7.6%。為了具體實現以氫代碳,林士剛教授最近與團隊開發「富氫高爐」,這套智慧化高爐系統預計從 2025 年開始,可以降低臺灣上百萬噸的碳排。

高爐最基本的原理是,把鐵礦石和焦炭加入封閉空間,還原反應得到鐵水。但是高爐內部的高溫高壓,算是工業生產極為惡劣的環境,也可謂難以監控的黑盒子。以氫取代焦炭會面臨許多問題,像是高爐內熱失衡、使用氫基還原劑使得爐料適配性差,以及改變還原行為導致爐況不穩等障礙。

富氫高爐要如何克服這些考驗呢?它有兩項子技術,第一是「高爐熱力學計算軟體」,蒐集燃料率、鼓風成份、鼓風溫度等高爐監測數據,即時計算得知高爐各部位之熱力學平衡狀況,再將熱力學條件轉譯為真實操作條件。第二是「可視化還原動力學模型」,根據計算所得資訊,運用反應動力學模型,預測高爐內部複雜反應的狀況。簡單說,便是採取熱力學與動力學計算,即時監控,並且模擬高爐內部的化學反應,提示操作人員參考,更有效掌握高爐的運作。

減低碳排,能源轉型,是跨世代的任務。

鋼鐵業減碳是跨世代的長期任務

氫能本來就是極為重視實用的領域,氫能煉鐵更是必須與鋼鐵業緊密結合。臺灣的中國鋼鐵公司算是世界級的鋼鐵業者,2023 年與成功大學合作成立「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」,宣稱將藉由產學合作,研發技術培育人才,帶領臺灣升級鋼鐵產業,邁向高值化精緻鋼廠,以及發展綠能產業。

在中鋼約有 40 年工作經驗,退休後目前擔任顧問的劉世賢,親身見證鋼鐵業的演變。他表示鋼鐵冶煉技術開發方向,從早期的精實生產導向,陸續轉變為重視乾淨生產,資源化生產、綠色生產等不同階段,最新到 2050 年則是以低碳排生產為目標,使用氫能取代煤炭為一大關鍵。

林士剛教授指出,若是將碳排議題上升到國家碳排總量,問題性質便不僅限於單一企業,為了滿足碳邊境調整機制、碳費、碳稅或其他政策的成本與營運考量,更會涉及地緣政治,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角力。

為了達到減碳目標,有些是共通的大方向,例如發展風能、光電等綠電技術,以及相關的人才需求。然而,各行各業在實務上的減排技術差異很大,如鋼鐵業、電子業、水泥業都大為不同;政府不應該一視同仁,必須考慮每項產業具體的不同需要,由主管單位和各領域領導廠商積極投入研發,聯合學術界有關專家合作,規劃長期藍圖。

林士剛教授強調,我們只有一個地球;減碳是跨世代的艱巨任務,需要不斷研發新的技術,以及培養下一代的人才,一代一代接棒下去。

資料來源:科技魅影

TOP